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河南发文→
近日,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河南省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细则》,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
《河南省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细则》全文如下:
河南省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细则
(2023年8月25日中共河南省委常委会会议审议批准 2023年9月27日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根据《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等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构建职责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推进的乡村振兴责任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奋力实现农业强省目标。
第三条 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全面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不断强化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责任。
第四条 在省委统一领导下,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工作,推动建立健全乡村振兴责任落实、组织推动、社会动员、要素保障、考核评价、工作报告、监督检查等机制并抓好组织实施。
第二章 地方责任
第五条 地方党委和政府乡村振兴责任主要包括:
(一)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二)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强省目标”的殷殷嘱托,坚持以乡村振兴统揽新时代“三农”工作,将乡村振兴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党委和政府工作重点统筹谋划部署,结合实际制定并组织实施推动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专项规划和年度任务。
(三)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坚持把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作为首要任务,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打造新时代粮食生产核心区,全面提高本地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坚持良田粮用大原则,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保质保量完成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目标任务。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承担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任务。落实产粮大县奖补、耕地地力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保障种粮农民收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认真践行大食物观,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畜牧业、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推动粮油肉蛋奶果蔬菌等重要民生商品的稳产保供稳价,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四)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突出位置,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要求,把促进脱贫地区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加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巩固提升“三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稳定完善帮扶机制,更加注重扶志扶智,聚焦产业就业,着力增强脱贫群众和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发展差距,努力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五)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做足做好“土特产”文章,坚持立足本地农业农村优势特色资源规划发展乡村产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特优产业,加快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壮大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做强生猪产业,做大牛羊产业,做优家禽产业。大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升级,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推动冷链食品、休闲食品、特色功能食品等加快升级,做强做大绿色食品业。培育壮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养生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同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延伸环节更多留在乡村、产业发展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六)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统筹推进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政策措施落实,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选派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大力培养本土人才,支持专业人才通过多种方式服务乡村,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推动人才向乡村流动。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大力推进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动乡村振兴各领域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
(七)加快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文明家园,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建好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农民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先进典型评选表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开展文明风尚行动,扎实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大力整治低俗婚闹等陈规陋习,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八)加快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提升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水平。加快推动农业绿色生产方式转变,支持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推行农业清洁生产,推进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减量化使用,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以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防治外来物种侵害。加强乡村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开展山丘区生态修复整治,科学推动国土绿化,开展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快沿黄和黄河故道生态廊道、湿地公园群建设,实现乡村生产、生活、生态良性循环。
(九)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强化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的引领作用,结合农民群众实际需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组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