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工作敲定!供销社2023年的任务明确了!

2023-03-03 11:55:45 285

2月27日,全省供销合作社第七届理事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在郑州召开。会议明确,2023年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牢记为农服务宗旨,持续深化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体制、优化职能、转变作风,聚焦主责主业,大抓基层、大抓企业,深入落实“2+6+N”四梁八柱架构体系,推动全省供销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供销合作社发展的“河南实践”之路。


(一)认真落实《河南省发挥供销合作社主渠道作用运用综合手段建立化肥保供稳价市场调节机制工作方案》,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制定配套办法。省社研究制定省级化肥政府储备管理办法、集采集配经营管理办法,组建农资农服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储备管理信息系统、日常监管制度和考核奖惩机制,从制度上保证省级化肥政府储备安全可靠。今年适时择机开展化肥收储工作。


组建采购联盟。建立全省重要农资采购联盟,秉持“共商、共建、共益”理念,上与生产企业联合,下与市县乡农资企业、基层社和为农服务中心、农民合作社合作,延链补链强链,实现组织体系协调一致、经营业务协作一致、应对市场协同一致、利益分配协商一致。


发挥系统优势。各级供销合作社要增强政治意识,强化责任担当,充分发挥农资商品流通主渠道作用,积极参与建立化肥保供稳价市场调节机制工作,通过龙头企业主导、带量集中采购、联购分销供应等方式,坚决完成省委、省政府赋予供销合作社的光荣使命,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严格执行政策。建立省级化肥政府储备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各级供销合作社要坚决执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储备方式上,系统内具备承储条件的农资经营企业可以承担储备任务;在资金使用上,省财政安排的6000万元资金,用于补助承储企业承担储备任务产生的银行贷款利息、商品损耗费、仓储保管费和运杂费等,不得挪作他用;在市场供应上,认真履行保供稳价责任,平抑化肥市场价格,减少农业生产投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二)认真落实《河南省供销合作社县域城乡融合综合流通服务体系规划建设方案》,重构现代流通网络。


坚持试点先行。2023年,省社确定3-5个试点县,每个省辖市确定1-2个试点县,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因县制宜,一县一图,统筹谋划。从一个县域、一个网络、一个板块开始,找准先期试点突破口,年底前,至少有1个板块基本形成主体在县、延伸到乡、落实到村、规范到点的县域流通服务网络。


聚焦县域流通。积极培育壮大流通企业,加快推进集采集配中心建设,改造提升农村生活服务网络,着力构建以社有企业为支撑、县城为枢纽、乡镇为节点、村级为终端的县域城乡融合综合流通服务网络,推进工业品、农资商品下乡,农产品、再生资源进城,助力畅通城乡双向流通。


创新集配模式。加强与邮政、“四通一达”等快递物流企业合作,通过业务流程再造、电商引流赋能等模式,在买方自提、卖方送货、第三方配送的基础上,构建“互联网+第四方物流”供销集配模式,开展县乡村物流集中配送服务,实现上行揽收、下行集配、信息共享、终端寄递,降低物流成本。


拓展服务领域。推广信阳市供销社经验,加强与农业保险、担保、银行、资产评估等机构合作,建设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为农民提供产权界定、价格评估、担保保险等综合服务。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推进资源回收与环卫清运“两网融合”,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建设智慧平台。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数字供销”建设,搭建由日用品采购、农资销售与服务、农产品销售、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不同模块组成的县域智能智慧平台,形成县域流通服务网络的指挥调度和配送中枢,与全国总社三大平台对接,促进信息共享、供需匹配,在打造“物流网”的同时,打造“信息流”。


(三)认真落实《河南省供销合作社公共型农产品冷链物流骨干网络建设规划方案》,促进农产品高效流通


抓项目研究谋划。坚持“项目为王”,把项目建设贯穿到公共型农产品冷链物流骨干网络建设全过程。发挥系统优势,实行上下联合,围绕农产品冷链物流枢纽、县域冷链物流产销集配中心,研究谋划一批冷链物流重大项目,争取各级政府项目资金和专项债支持。省社建立全系统冷链物流项目库,统筹做好项目组织、管理、实施和监督工作。


抓基点网络建设。积极参与农产品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工程、供销合作社系统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工程,加强城郊大仓基地、县域农产品批发市场、乡镇农产品集贸市场、村级田头保鲜仓等冷链源头基点网络建设。利用县域集采集配中心、乡镇超市、村级综合服务社,畅通农产品上行通道,完善生鲜消费品下行通道,推动城乡冷链物流网络“双向融合”。


抓供销品牌塑造。发挥供销合作社网络优势,推动特色优质农产品进入全国大市场、参与全国大流通。各级供销合作社建设的冷链物流骨干枢纽、集采集配中心、田头保鲜仓、运输车辆、从业人员统一使用“中国供销合作社”标识,打造“河南供销”冷链物流品牌,提升供销合作社整体形象,扩大社会影响力。


(四)认真落实《河南省供销合作社社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做强做优做大社有企业。


“一个重点”:全面优化社有企业发展环境。受疫情和市场因素等影响,全系统社有企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各级联合社要坚持大抓企业的鲜明导向,筑牢“企业至上”的理念,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推动发展,完善正向激励、容错纠错、澄清保护机制,支持干部敢为、企业敢干,提振发展信心,砥砺发展斗志。

“四项任务”:

蹄疾步稳推进社有企业整合重组。在做好顶层设计、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聚焦主责主业,坚持“根上改”“制上破”“治上立”,按照“清理、销户、整合、重组”原则,合并“同类项”,培育“大个头”,打造全省“三农”行业的领军企业。省社率先推进直属企业改革,为市县供销社改革积累经验。


深化社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完善“三会一层”法人治理结构,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实行“定职数、定员额、定机构、定机制、定薪酬、定任期”,优化完善社有企业管理模式。深入推进企业员工能进能出、管理人员能上能下、收入分配能高能低。创新社有企业考核方式和薪酬管理办法,做到考真考准考实。通过三项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人均创效能力。


加强社有企业内控体系建设。省社出台《关于加强社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推动社有企业进一步完善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合规管理监督为重点的内控机制。完善财务、采购、营销、投资等方面的内控机制,加强对直属企业重大决策和重要经营活动的财务、法律审核把关。持续开展“三降两清一扭”专项行动,降低社有企业风险。


培育企业员工合作制理念。社有企业不同于国有企业,也不同于私营企业,它是一支战斗队,也是一支工作队、宣传队,具有政治使命、社会责任、经济属性,其经营活动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又要坚持合作制原则,既要实现盈利,又要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在利益分配方面,要正确处理好职工、企业与农民的关系。


(五)认真落实《河南省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中心建设规划方案》,搭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综合平台。


建设为农服务中心是牢记领袖嘱托、深化综合改革、提升为农服务的“河南实践”,要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坚持“先行示范、整县推进、市域扩面、全省成体系”,实现全省县域全覆盖,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打造省级龙头公司。采取吸纳国有资本进入等方式,按照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原则,科学制定企业股权设置、利益分配和进退出机制,成立省级龙头企业,打造旗舰劲旅。省级龙头公司与市级供销合作社联合成立母公司,按照“一县一公司”原则,与县级供销合作社联合成立运作公司,统筹做好县级为农服务中心建设运营。


开展规范提升行动。对已建成的为农服务中心进行全面“体检”,补短板、强弱项,重点解决非公司化运作、内控机制不健全、运营方式不合理、财务账目不规范、功能构建不科学等问题,切实提高为农服务中心的运营管理水平。


加快推进建设步伐。按照“品牌创树→模式构建→体制机制完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指导11个示范县整县推进为农服务中心建设,加强对12个重点培育单位的培育、考察和验收工作。鼓励和支持各级供销合作社利用财政专项债、社会资本,加快综合性、专业化、平台型等不同类型的为农服务中心建设。2023年,全系统建设为农服务中心180个。


着力搭建综合平台。主动融入建立化肥保供稳价市场调节机制、建设县域流通服务网络、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骨干网、“县基一体化”经营管理等综合改革重点任务和关键领域,建强承接载体和对接终端,通过科学设计、共建共享,提高设备设施综合利用率,真正把为农服务中心打造成为“两个创新”“双线运行”“两个成为”的综合性平台,成为我省供销合作社推进乡村振兴、服务农业强省建设的一张靓丽的“政治名片”和“经济名片”。


(六)认真落实《河南省供销合作社推行“县基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夯实基层基础。


每个省辖市选择1-2个基础较好的县级供销社作为试点,结合实际情况,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提升县级供销社统筹运营资源能力。通过对基层社人事、财务、资产、经营等实行一体化管理,重塑再造优势,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上下贯通的流通网络,构建供销合作社主导、龙头企业牵引、市县建立运作公司、基层社经营服务网点与各类市场主体联合合作的为农服务的行业指导体系和经营服务体系。扎实开展县级供销社示范社、基层社示范社评审工作。


创新基层社组织架构。探索实行社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形成“基层社+公司”的组织架构、“组织+企业+平台”的双线运行模式。以基层社为依托,组建运营公司,与基层社两块牌子、一个班子、一支队伍,按照注册资本,承担有限责任,独立开展业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构筑社有资产“防火墙”,维护社有资产权益。基层社履行社有资产的所有权、管理权、处置权职责,不得对外签订业务经营合同、不得利用社有资产为运营公司提供担保。运营公司承担经营活动,通过与县级公司合作,共同开展为农服务。


解决基层人才短缺问题。探索建立具有合作经济组织特点的干部人事制度,采取组建工作队、选派指导员等方式,引导干部走出机关,用双腿丈量乡村,用真情服务农民。充实优化基层人才队伍,把农村能人、返乡创业人员、大学生村官、农业企业负责人等吸纳到基层社,切实解决基层社“后继乏人”问题,积极探索村社共建、富民强社的新路子。


(七)认真落实“1+N”社有资产监管制度,有效防范各类风险。


加快健全制度体系。对尚未出台的社有企业“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三项制度改革指导意见、风险防控指导意见、社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社有企业财务负责人委派管理办法、房产出租管理办法等12项制度,省社相关处室要加快进度,3月底前全部出台,并把“1+27”项制度汇编成册印发。市县供销社也要结合实际,建立社有资产监管制度体系,防止制度缺失虚化。持续开展“立改废”工作,健全完善安全生产、信访稳定等规章制度,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实现“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继续保持全系统和谐稳定。


协同推进制度落实。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执行的关键在于执行力。要强化制度意识,领导干部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带动全系统干部职工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坚决杜绝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等现象,不断增强制度的权威性和执行力,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开展运行成效评估。制度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要定期开展制度运行成效评估。对不适应形势、操作性不强的制度,要修订完善,使之更具针对性、科学性、可操作性。要及时把实践中探索积累的有效做法和管用措施上升为制度,形成系统配套、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